红斑狼疮(系统性红斑狼疮,SLE)的治疗需根据病情轻重、器官受累情况进行个体化综合管理,目标是控制症状、减少复发、预防器官损伤。目前尚无根治方法,但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。
一、治疗原则
早期诊断与评估1.
确诊后需明确病情活动度(如SLEDAI评分)及受累器官(如肾脏、血液系统等),指导后续用药。
分阶段治疗2.
活动期:以药物控制炎症为主,快速缓解症状。
缓解期:调整药物剂量,维持病情稳定,减少复发。
二、药物治疗方案
基础药物1.
糖皮质激素(如泼尼松):用于急性期控制炎症,需根据病情调整剂量,长期使用需注意骨质疏松、感染等副作用。
抗疟药(羟氯喹):几乎所有患者均需长期使用,可减少复发、降低血栓风险,且副作用较小。
免疫抑制剂2.
甲氨蝶呤、霉酚酸酯:用于中重度患者(如狼疮肾炎、神经系统受累)。
环磷酰胺:用于严重器官受累(如弥漫性肾炎、血管炎)。
生物制剂3.
贝利尤单抗:针对B细胞激活因子(BAFF)的靶向药,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活动性患者。
其他辅助药物4.
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:缓解关节痛、发热;免疫球蛋白:用于重症或难治性病例。
三、非药物治疗与生活管理
避免诱因1.
防晒(紫外线可诱发病情)、戒烟、预防感染、减少精神压力。
饮食与运动2.
低盐、低糖、优质蛋白饮食;适度运动(如瑜伽、游泳)增强体质,避免过度疲劳。
疫苗接种3.
根据病情接种灭活疫苗(如流感疫苗、肺炎疫苗),避免活疫苗。
四、注意事项
定期复查1.
监测血常规、尿常规、补体、抗dsDNA抗体等指标,评估病情活动度。
药物调整需谨慎2.
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,激素减量需缓慢,避免病情反弹。
关注并发症3.
长期用药可能增加感染、骨质疏松、心血管疾病风险,需定期筛查。
五、特殊人群治疗
妊娠期患者:需在病情稳定6个月后计划妊娠,孕期使用羟氯喹、小剂量激素,禁用免疫抑制剂。
儿童患者:治疗原则与成人相似,需关注生长发育及药物对骨骼的影响。